全球电子协会:携手中国电子产业,从“制造”迈向“创造”
全球电子协会总裁John W. Mitchell
今年6月,IPC协会正式改名为全球电子协会。近日,全球电子协会总裁John W. Mitchell和全球电子协会东亚区总裁肖茜(Sydney Xiao)对《国际电子商情》等媒体介绍了IPC改名的缘由,以及当前的全球电子协会的愿景、布局和工作重点。与此同时,他们还分析了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全球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及策略。
助力中国电子产业转型
过去几十年,中国电子产业以规模制造见长,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成本上升、技术迭代加速,单纯依靠规模优势已难以维持竞争力。肖茜指出:“中国不仅是全球电子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创新驱动的新兴力量。”
全球电子协会东亚区总裁肖茜(Sydney Xiao)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早在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就已经超过2.5%,该数据占全球总研发投入的26.19%,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来源国,超过三成的新申请集中在电子与数字技术领域;此外,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速也远高于工业整体水平,标志着中国电子产业正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升”。
在过去几年,中国电子产业开始做转型。肖茜表示:“过去我们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制造中心’,随着中国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新兴的创新驱动力量。今天中国的电子产业不仅仅是代工生产,更是深度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
她还透露说,全球电子协会在中国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标准引领、技术创新、人才赋能、供应链韧性。“通过这四个战略能够相辅相成,支持中国电子行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全球电子协会的四大战略支柱
具体来看,为支持中国电子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全球电子协会以“创新与韧性”为核心,从标准、技术、人才、供应链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第一,标准引领:从采纳到共创。标准是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全球电子协会在中国推动超过700家企业采纳IPC国际标准,帮助企业提升质量与可靠性。近年来,中国企业不仅使用标准,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华为、中车等企业已在IPC平台上牵头制定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半导体先进封装等前沿领域的标准,标志着中国从“标准追随者”向“标准引领者”转变。
“我们的标准不是我们制定的,而是行业制定的。”全球电子协会总裁John W. Mitchell强调,“我们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工程师和企业,共同制定这些标准。”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确保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
第二,技术创新:聚焦前沿,加速落地。面对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等新一代技术的崛起,协会通过发布技术报告、行业指南、最佳实践,并推动示范项目,助力中国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肖茜说:“AI正在重塑电子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协会早在十年前就发起“未来工厂”倡议,推动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促进设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为AI应用奠定数据基础,加速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第三,人才赋能:培育未来工程师。人才是电子产业创新的第一资源。全球电子协会在中国每年培训并认证超过6,000名工程技术人才,举办“IPC中国电子装联大师赛”等职业技能竞赛,并与高校、职校及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标准与实践技能,实现从校园到产业的无缝衔接。“我们甚至为学生在董事会中保留席位,”肖茜表示,“这体现了我们对下一代电子人才的重视。”
第四,供应链韧性:构建抗风险能力。在地缘政治与贸易波动背景下,供应链韧性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协会通过多元化布局、标准化管理、数字化追溯和可持续发展四大路径,帮助中国企业提升抗风险与恢复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协会早在三十年前就推动无铅技术转型,2014年与华为合作推出IPC-1401A企业社会责任(CSR)管理体系标准,今年该标准升级为ESG管理体系标准,助力中国企业实现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以全球电子协会与中车集团的合作为例。截至2025年,全球电子协会与中车集团已经合作超过30年,从中车最初为进入国际市场而采纳IPC标准,到如今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深度参与,双方合作不断深化。目前,中车已有超过200名工程师获得IPC认证,并在IPC平台上牵头制定了首份面向轨道交通的国际标准,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坚持“全球视野,本地支持”
如今,全球电子协会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会员企业,覆盖电子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亚洲地区会员占比接近30%,与中国电子产业的全球地位高度契合。协会不仅在北美、欧洲、东亚、东南亚设有本地团队,还通过多语言标准翻译、本地化服务与政策倡导,帮助企业跨越地域壁垒,实现全球协作。
“中国依然是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John表示,“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供应链无法良好运转。”在他看来,现如今,中国制造商正面临着来自贸易冲突的压力,也面临来自个人和用人成本的内部压力,这些压力将改变全球电子产业动态。“但中国仍将是全球供应、电子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行业总是充满着不断的变化,总会有一些新的供应链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时刻不断地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思考供应链的逻辑以及它们的运作方式。”
为了适应新变化,今年6月IPC协会改名为全球电子协会,John解释说,IPC这三个字母在英文缩写中并没有含义,“我经常和很多人解释IPC的意思就是全球电子协会,所以现在干脆改名成为Global Electronics Association,这样可以更加简单明了,更好地阐释我们是谁。”
此外,针对《国际电子商情》提出的关于协会推行的标准相关的问题。John强调说,全球电子协会并不制定标准,其所推行的标准由行业制定。这些标准不是由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来制定,而是由全球各企业最优秀、最聪明的工程师共同制定。“我们在提供标准时,还会将其翻译成20多种语言,这不但能简化采用流程,还方便了全球各企业使用标准。所以,我们是根据行业的需求,来促进行业去制定标准。”
由于这些标准采用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所以它可以帮助协会去促进本地和海外供应链的合作,标准给了协会成员一个共同的工作框架。据了解,全球电子协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为标准提供意见。比如,某些公司在使用标准时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提交给委员会。“如果这个数据是有效的,委员会和其他成员也同意,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能影响标准。”
如何看待外资的“China for China”策略?
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变化,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呈现出动态调整。从早期将中国作为“制造基地”,到推行“中国+1”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再到近期重新强调“在中国,为中国”(China for China)的本土化模式,这一变化折射出全球供应链正在持续寻求平衡与韧性。
John对此表示,供应链韧性构建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选择太少”会带来风险,而“选择太多”也可能影响效率。他认为,“中国+1”是增强供应链选项的战略支持,而“中国为中国”模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有助于强化本国的产业生态系统。他强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全球供应链”,真正的体系是由各区域供应链高效整合而成。一个国家在某些领域能力的增强,既会赋能全球网络,也会强化其本地供应链。
肖茜补充了两个关键视角:市场与创新。她指出,中国不仅是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子制造贡献者,更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不可失去的市场”,因此“在中国为中国”是明智的战略选择。此外,中国已成长为全球创新的新兴驱动力量。跨国公司如今关注中国,不再仅仅是出于成本考量,更是为了借助中国的技术突破与创新生态,以保持其全球竞争力。
John最后补充道,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积累了大量人才、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制造能力。即使在部分产能向外转移的背景下,中国依然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高效地为本土市场进行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当前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肖茜认为,贸易冲突并不影响标准本身。因为标准是一个开放性的东西,它不是专利或者商业秘密。即便像中美贸易紧张在疫情之前就开始了,有一些企业被列入了实体清单,但并不影响这些企业继续参与全球标准的开发。
结语:共创电子产业新未来
中国电子产业正处于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关键转折点。全球电子协会以“创新与韧性”为核心理念,通过标准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供应链协同,与中国企业携手并进,助力中国电子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正如肖茜所言:“我们希望推动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创新伙伴’,而不仅仅是‘制造中心’。”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全球电子协会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与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