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估值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毫末智行陷入停摆
国际电子商情27日讯 近日,一份盖有公章的《停工放假通知》在毫末智行内部传开。通知称,基于公司经营现状,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所有在职员工进入停工放假状态,复工时间另行通知。这则简短的通知并未涉及员工薪资发放、社保公积金缴纳以及后续赔偿方案等具体细节,给约300名员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据公开信息,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11月,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专注于乘用车辅助驾驶与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研发。作为曾经的行业明星,公司迅速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累计融资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估值一度突破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长城汽车、美团、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其开发的HPilot智能驾驶系统曾搭载于长城汽车旗下超过20款车型,截至2024年,用户辅助驾驶总里程已突破2.5亿公里。
然而,转折发生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的关键转型期。2023年后,行业技术方向从依赖高精地图的“有图”方案,加速转向“重感知、轻地图”的“无图”方案以及端到端大模型。在这一技术迭代中,毫末智行的进展未能跟上市场节奏。2025年,其主要股东和客户长城汽车选择引入外部供应商元戎启行,并向其投资1亿美元,将后者方案用于旗下新车型。与此同时,毫末智行试图开拓的现代汽车等外部客户项目,也出现了交付延迟的情况。
经营压力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公司当时进行了首轮裁员,主要涉及职能部门,并以“N+1”赔偿方案为主。进入2025年,公司多名核心技术与管理人オ陆续离职,团队规模持续缩减。11月12日,毫末智行被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毫末智行的处境亦是当前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融资事件数量虽不多,但资金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近年来,已有多家自动驾驶公司进入破产或重整程序。业内分析指出,主机厂对智能驾驶供应商的要求正变得更高,技术迭代缓慢、客户结构单一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毫末智行管理层未对停工事件公开回应,员工正通过集体劳动仲裁等途径争取权益。公司原定于11月29日迎来成立六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