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产业价值实现:深圳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2025年11月25日的全球CEO领袖峰会上,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负责人、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以“技术创新的产业价值实现”为题,系统分享了深圳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经验与方法。
他指出,技术创新的核心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本身,而在于其能否有效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一过程需要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涵盖人才、机制、平台与产业协同多个维度。
以人才为基:构建国际化科研力量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作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接轨”为定位。
截至2024年,截至2024年,先进院集聚了4728名科研人员与学生(员工2340人,学生238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近80%具有海外科研经历,海归员工占总数三分之一。人才引进数量连续两年位列中科院院属机构第一,形成了一支兼具科研深度与产业敏感度的队伍,为技术创新与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方法论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4P路径
毕亚雷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需借鉴市场营销的“4P理论”,系统解决技术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 产品:聚焦具有工业价值的成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 价格:通过分阶段合作与风险共担机制,实现双赢;
- 地点:依托工程中心、地方政府平台、工业实验室等多元化路径;
- 促销:通过高交会、电博会等品牌活动,强化科研机构与产业的连接。
其中,“成果超市”模式成为典型代表。通过将科技成果“摆上货架”,企业可直观对接技术需求,该模式被央视报道并入选中国科学院“融合点”行动案例。
联合实验室:博弈论视角下的产研协同
先进院创新性地将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念应用于产学研合作中。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将复杂的技术转化过程分解为多阶段合作,明确各方权责与阶段性目标。目前,先进院已联合企业建立265家联合实验室,合作金额达21亿元,带动产值超百亿。这一模式显著降低了合作风险,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纠纷,成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喜闻乐见”的合作范式。
集群生态: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作为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先进院推动构建了规模达2.82万亿元的产业集群,占全国同类产业规模的六分之一。其培育机制围绕三大路径展开:
- 协同创新:联合华为、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攻关行业共性技术;
- 跨界织网:推动“5G+8K+AI”融合示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等跨领域场景创新;
- 平台赋能:建设机器人、电子材料、智能制造等中试平台,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在机器人领域,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会员企业达777家,其中上市企业53家,拥有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的企业268家。协会通过发布年度产业发展白皮书、组织国际展会、制定团体标准、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构建了覆盖“产学研用资”的全链条生态。
双创孵化:全链条培育体系
中科创客学院作为先进院旗下双创平台,构建了“-1~0~1~N”全链条培育体系,累计孵化项目200余个,服务创客2万人次,培育创业者8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这一体系覆盖从创意萌生到产业化落地的全过程,形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学”式的创新生态。
线上工研院:数字时代的供需对接平台
2025年,深圳启动“线上工研院”,以“线上融合+线下服务”模式打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通道。平台汇聚企业需求、科研成果与政策资源,通过算法匹配与线下服务结合,推动“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协同机制落地。
结语:从“湾区高度”到“全球坐标”
深圳以先进院为代表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构建,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以人才为创新之本;通过方法论与机制设计降低转化风险;以集群生态推动产业协同与跨界融合;依托平台化服务加速技术价值实现。
未来,深圳将继续扮演“织网人”“引路人”与“代言人”的角色,推动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