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还出海吗?4个问答告诉你
问题1:中国半导体企业还想出海吗?
先看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24上半年,境外营收占比超过70%的中国半导体企业有:闻泰科技(72%)、澜起科技(75%)、兆易创新(79%)、北京君正(83%)、上海合晶(85%)、德明利(88%)、晶晨股份(92%)、慧智微(99%),等等。
我们发现,出海意愿高的中企,往往会以自身的行业生存现状为出发点,在变化局势下寻找新机遇。
生存现状一是外部施压:每一轮加关税战,都会推动“关税刺激-本土化替代-应用创新”的循环。因为我们有技术、会创新,制造端稳定,应用领域广阔!二是内因,当技术成熟且产品大规模应用之后,出海成为必选项。半导体产业也不例外。
问题2:出海去哪里?
不用怀疑,很多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的第一站,是东南亚。
尽管2024年全球经贸环境动荡,但东南亚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额均呈正增长,如:越南年增14.3%,马来西亚11.4%,泰国年增5%(作为对比:中国2024出口额年增5%)。此外,东南亚主要经济体还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行业分布,比方说目前越南承接了中国电脑、笔记本、手机等产业转移,泰国还承接了PCB产业转移。
另一个出海目的地,是一直被美国视为“后院”的南美洲,他们在美国大打关税战的同时,正积极寻求更广泛的经贸合作突破。
中国与南美间的贸易联系具有互补性。巴西铁矿、智利锂矿直供中国,中国反向输出机电设备、新能源车等中高端产品。在半导体领域,已有一家存储芯片上市企业在巴西建厂,把存储器生意做到美国眼皮底下!
问题3:出海怎么避免踩坑?
总结十个字:合规、融入、品牌、长期主义。
第一,合规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难点之一。
一家存储芯片上市企业告诉国际电子商情,公司刚进入海外市场时,遇到不少挑战。比方说,由于当地法规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要求,售后服务只能由当地的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这直接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但同时,也倒逼他们要把品质做好,从源头上为客户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融入本地,用海外的方式,做海外的订单。
尽管在国内,大家都习惯了用微信来谈生意,但在海外,比方说印度、非洲,当地人不用微信,反而是习惯用网页去浏览。灵魂提问,你公司的官网多久没更新内容啦?海外打开你公司官网的速度快不快?你的器件或方案是不是直接交到当地工程师的手里?
麦满权博士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出海要适应海外客户的需求,用他们的方式来做订单。
第三,加强品牌力,让IP可持续。
以前中国企业出海,更专注销售能力、产品性价比、售后服务,这是“卖货”思路。但现在回头看,能在海外市场持续竞争至今的企业,往往都成功塑造了品牌在当地的形象。进而让当地客户记住品牌,并促使他们完成复购。
第四,出海需要长期主义。
在安芯易CEO范祎看来,目前已出海的分销商同行,有一个共同的难点——很难坚持。那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制定5到10年的全球化战略,其次在1至3年内达成短期目标(如突破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接着是出海过程中根据市场反馈和竞争态势,灵活调整战略。
问题4:什么时候出海?
这里非常适合用铭冠国际CEO燕青的话来回答。他说:出海本身都过热了!但中小企业想突围,该走出去就走出去。如果大方向是对的,就不要太在意时机。如果找不到最好的时机,现在,就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