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物联、AI共生,5G-A商用元年全景复盘
2019年6月,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酝酿已久的中国5G商业化进程终于正式揭开了序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7%;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18亿户,用户普及率超79%;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建设超过1.85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应用案例累计达13.8万个。
图1:中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及占比 制图:国际电子商情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不只是在中国,6年来,5G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网络建设与用户普及速度同样惊人。目前,全球有95个国家(地区)的256家网络运营商提供商用5G服务,5G人口覆盖率约30.6%。
进入2024年,5G技术的发展被再次按下“加速键”。6月,在上海举行的3GPPRAN(无线接入网络项目)第104次会议上,3GPP Release18(R18)标准被正式冻结,不仅为业界提供了拓展场景、深挖潜能和探索方向的基础,也意味着5G-Advanced(5G-A/5.5G)技术的商用版图从此正式展开。
R18标准从立项到冻结历时3年多,是5G-A技术的第一个版本。相较于传统5G,5G-A的网络能力可实现10倍提升,能够支持万兆体验、千亿连接,下行峰值从1Gbps升级到10Gbps,上行峰值从0.1Gbps上升到1Gbps。可以支撑沉浸实时、智能上行、工业互联、千亿物联等应用场景的网络需求,从而打开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并将为6G的演进探明方向。
5G-A的这一年
5G-A自2024年商用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连接“底座”的关键地位。目前,仅在中国就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实现5G-A覆盖,5G-A用户数超过1000万,“天地一体化演进、通感一体化发展、通智一体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十分显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前瞻性产业政策、运营商差异化5G-A行动计划、以及芯片与终端厂商高性能产品的集体加持。
以中国移动为例,早在2024年3月,中国移动就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公布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并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根据规划,2025年,中国移动将持续扩大5G-A 3CC(三载波聚合)部署规模和覆盖范围,实现49个重点城市核心城区连续覆盖,“速率提升、覆盖拓展、智能融合、连接增强、性能保障、演进发展”将成为六大核心方向。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移动已建设RedCap超73.2万站,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积极推进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及应用。
中国电信的5G-A行动计划,则是在2024年6月MWC上海期间公布的。该计划重点围绕能力打造、生态合作、应用落地三个层面深化实践探索,通过速率升级、连接升级、覆盖升级、感知升级、确定性升级、效能升级等,打造包括上下行超宽带、通感一体、确定性网络等在内的8大5G-A核心能力。
进入2025年2月,中国电信不但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开展友好客户5G-A体验活动,还持续推进5G-A网络升级能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已在中国超300个城市规模部署5G-A载波聚合10万站和RedCap 60万站。
同样是在2025年2月,中国联通正式发布“5G-A创新行动计划”,宣布2025年在39个重点城市主城区全面启动5G-A业务,其他300余城市重点场景启动5G-A业务,并同步开启5G-A星火计划、5G-A百川计划、融合创新终端生态联盟。目前,中国联通5G-A规模商用超过330个城市,移动网络人口覆盖率超过99%,万兆光网试点达到106个城市。
在消费者高度关注的资费领域,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在超100个城市推出面向个人(C端)用户的5G-A套餐,且各有差异化布局。其中,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将目标用户精准锁定直播从业者、游戏玩家及商旅人士三大群体,围绕不同场景的核心需求设计套餐内容,套餐起售价为199元/月;中国联通则采用更细分的套餐体系,推出青春版、商务版、云加速版及算力宽带1000M提速包等多档位5G-A算力卡套餐,旨在通过“量身定制”的服务模式,为个人用户提供更贴合自身需求的5G-A使用体验。
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中国广电其实也于2024年6月宣布在重点城市基于5G商用网络启动5G-A网络能力部署开通。经测试,在现网复杂无线传输条件下,可实现3Gbps以上的单用户下行峰值速率。
芯片和终端方面更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高通、联发科技、三星、紫光展锐等芯片厂商推出的26款中高端芯片均可支持5G-A,华为更是早在2024年7月就发布了全球首个基于R18的5G-A商用版本Apollo;终端方面,主流品牌的162款5G终端已经全面具备5G-A能力,预计2025年支持5G-A的手机将超过300款。
产业政策层面,依托国家与地方打出的“组合拳”,5G-A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差异化部署相结合的特色,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在明确5G-A建设发展目标的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开展落地实践,使得5G-A的发展根基更加牢固。
2024年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探索5G-A建设和应用新模式。同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明确按需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5G-A超宽带特性规模覆盖。
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6G、低空信息基础设施、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的目标。
在北京,依据《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北京市将在2027年底前累计新建或改造超3.5万个5G-A基站,5G RedCap、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400万,实现五环内全域连续覆盖及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场景全面覆盖。
截至2025年5月,北京市已建设5G-A基站近1.6万个,部署OTN全光万兆节点9,000余个,北京联通实现了北京核心区域和知名地标5G-A信号全覆盖,为各类创新业务提供了强大的网络能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抓好技术创新与攻关,加速丰富5G-A产品体系,推动高品质网络落地部署,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
5G-A与AI的双向奔赴
《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要面向工厂、医院、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领航者,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打造形成超1,000款创新行业终端模组产品。
在此推动下,从工业领域的“5G+云化PLC、5G+柔性产线”,采矿领域的“5G+远程掘进、5G+智能综采”等行业定制解决方案;到“5G+数字教育、5G+智慧文旅、5G+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普惠升级方案,5G应用生态呈现出加速繁荣的局面。
但要做好垂直行业应用,两方面的挑战必须重视起来:一是如何解决垂直行业的碎片化问题,使得无线通信产业链在垂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二是怎样更好地降低5G终端和模组的价格。
尤其是考虑到5G属于组合技术,尽管具备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率、高可靠等特性,但仍需要边缘云才能满足网络需求。这意味着,5G面临的不仅是基站和带宽的改善,还需要在网络架构上进行调整配合,才能真正起到支持千行百业的作用。
上述一系列文件的推出,说明政府在社会治理、行业应用、民生消费三大领域,重点推进5G与农业、制造业、建造业、生态环保、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同时也表明,5G和行业应用现在正从“破冰”阶段驶向“深蓝”,难度很大,通信行业自身对于千行百业的理解还不足够深入,5G网络和各垂直行业之间必须要形成紧密的联合体,才有可能继续迈向深水区。
不过,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使得5G/5G-A与AI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双向赋能,新质生产力向千行百业渗透的速度再度被大幅提升。
一方面,5G与AI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各生产要素间的高效协同,为提质增效释放乘数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生态更加聚焦实体领域的核心场景与关键需求,推动数字技术真正转化为可落地、可见效的解决方案与实际价值,共同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生产力跃升。
以中国移动提出的“5G-A×AI”行动为例,该计划以“智算共生,数智融合”为核心理念,打造“5G-A+低空经济”“5G-A+智慧工厂”“5G-A+智能驾驶”等多个行业标杆,创新推动具身智能、车联网规模化发展,加快5G-A在城市治理、生态保护、应急保障等领域创新应用,持续释放“5G-A×AI”乘数效应。
华为则提出了“1+5+X”万智互联图景,即基于1张智能网络、构筑5大智能联接、孵化X多样化业务,旨在通过深度整合5G-A网络能力与AI技术,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推进5G-A与AI融合。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指出,5G-A的发展离不开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下一步,要紧密围绕垂直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痛点和实际应用需求,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充分释放5G-A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同时,将语音、视频、游戏等AI多模态交互场景纳入标准体系,构建AI时代的移动网络体验感知测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持续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加速迈向6G
在5G技术的推动下,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数据速率显著提升。而6G将面向AI时代设计,能够将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新的工业用例,以及新的边缘侧AI应用场景融入通信系统中。
“我们正将AI深度融入6G系统以实现AI原生的6G设计——不仅仅是通过AI提升终端和网络性能,更是将AI技术直接嵌入空口设计,从根本上支持运营商推出面向AI互联未来的全新服务。”高通技术公司工程技术高级副总裁庄思民博士(Dr. John Smee)表示,随着5G-A向6G持续演进,“边缘侧AI时代将真正到来。”
Omdia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全力支持下,“6G时代”预计将在2027年至2030年之间到来,并从2037年开始成为主导技术。然而,业内其他人士预测,如果6G要取得成功,那么新一代技术推出通常所需的10年周期可能将不再适用于6G。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必要摒弃10年周期这一传统观点。
鉴于这些观点,该机构预测到2030年,随着许多国家推出6G商用服务,6G用户数和RAN投资水平可能会显著增长。预计到2030年,6G用户数将达到2.89亿,到2035年将达到35亿。
【编者按:RAN投资水平通常指移动运营商在无线接入网络(RAN)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能力,包括基站、网关、控制器及软件等设备的建设与维护。该指标反映运营商在无线通信技术升级中的投入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网络覆盖质量、用户体验及后续运维成本。】
图2:全球6G用户数及RAN投资水平 制图:国际电子商情 数据来源:Omdia
与此同时,大量6G RAN投资将于2030年开始,届时6G RAN硬件和软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0亿美元左右。到203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大幅上升至250亿美元,届时6G RAN投资将在整体移动资本支出中占据更大比重。
Omdia方面认为,与5G系统相比,6G网络有望提供更高的系统容量、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服务质量(QoS)。通过集成卫星网络,6G网络将能够提供对更多用例的原生支持、实现经济高效的部署并将网络扩展到更多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和卫星行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从而实现卫星与移动网络的融合并可能颠覆通信市场。
但持续释放无线技术真正潜力的过程是“演进式”的,如何“在现有强大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和效率”,会是当前需要突破的核心瓶颈。具体到2025年,6G系统设计的突破性机遇之一,将在于引入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的软硬件架构。此外,为避免6G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出现碎片化趋势,还需要来自医疗保健、物流、制造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跨行业协作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