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48小时:中美关税休战还是终局?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第五次中美经贸磋商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出席。双方以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所达成的重要共识为根本遵循,就多项核心经贸议题开展了深入磋商,最终就解决彼此关切达成了基础性共识。
此次磋商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关键领域,围绕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及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五大议题,进行了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经一天多的紧张研讨,双方针对各议题探索形成了妥善的处理方案,达成初步共识。下一步,双方将各自启动内部报批程序,推动共识的落地实施。
何立峰在磋商中明确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具有互利共赢的属性,“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规律。维护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既契合两国及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他强调,面对经贸合作中的分歧与摩擦,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当前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的成果殊为不易,需双方共同珍惜与维护。期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及历次磋商成果,以互信积累化解分歧,以互利合作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迈向更高层次。
美方亦表示,美中经贸关系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美方愿与中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解决分歧、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双方一致同意,将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充分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桥梁作用,就经贸领域的关切保持密切沟通,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最终惠及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繁荣贡献力量。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是中国和美国建立的经贸对话机制,依据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设立,旨在通过定期沟通解决双方经贸关切。简单回顾一下中美前四次经贸磋商的相关情况:
- 第一次磋商:5月日内瓦会谈——关税休战与机制奠基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于瑞士日内瓦举行。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团,美方则由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此架构为后续系列磋商的核心谈判模式。双方联合声明指出,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并对34%的“对等关税”中24%的税率暂停征收90天(保留10%);作为回应,中方亦取消91%反制关税,并暂停对应24%的反制关税。
作为2025年首次高层经贸对话,本次磋商成功扭转此前经贸摩擦持续升级的局面,实现“关税休战”这一阶段性重大突破。尤其是明确构建常态化磋商机制,约定轮流在中国、美国或第三国举行高层及工作层对话,为后续经贸谈判搭建制度性框架。
- 第二次磋商:6月伦敦会谈——落实元首通话共识
6月9日至10日,中美双方在伦敦举行了会议,就落实元首通话共识和关税框架达成原则一致,美方新增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参与会谈。
- 第三次磋商:7月瑞典会谈——关税暂停期的首次延展
2025年7月28日至29日于瑞典开展,着重解决5月日内瓦共识中24%关税暂停期(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延续问题。双方一致同意将24%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至11月11日结束,有效规避短期关税政策“断档”风险,为后续议题深入协商争取充裕时间。本次会议以“问题导向”为原则,聚焦单一核心议题,充分展现对前期共识的务实推进与落实。
- 第四次磋商:9月马德里会谈——产业议题的局部破冰
2025年9月14日至1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彼时美方已着手酝酿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等新举措,本次磋商在“摩擦升温”的复杂背景下达成局部共识,凸显双边对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双方在关税议题基础上,首次将数字经济领域纳入核心磋商范畴,并就TikTok等数字平台的监管与合规事宜达成基本框架,为解决科技领域分歧提供了可借鉴范例。
总体来看,中美前四次磋商的议题从“单一关税问题→关税延期→数字产业→多议题衔接”,逐步形成“核心议题深化+新议题扩容”的谈判格局。通过四次磋商,“元首共识引领—高层对话突破—工作层落实”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为第五次吉隆坡磋商达成五大议题共识奠定了基础。尽管实现了阶段性成果,但美方在9-10月间仍密集出台EDA断供、实体清单扩容等措施,反映出当前中美“磋商与摩擦并存”的复杂态势,也凸显第五次共识落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