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龙头企业集体减产破行业内卷
国际电子商情2日讯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于7月开始集体减产30%”的市场消息,引起业者的关注。
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
6月30日,上海有色网报道称,部分玻璃企业原定减产规模仅有10%左右,但此规模尚不能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故头部企业计划增大减产量,预计使得本轮减产规模达到30%;预估7月玻璃供应量将减少至45GW左右。
企业回应
对此,多家光伏玻璃企业回应减产消息。
头部企业亚玛顿董秘刘芹回应称,光伏玻璃行业减产的消息属实,产能加速出清,将有力促进行业后续可持续健康发展。
福莱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的玻璃窑炉正常运行,暂未停火;旗滨集团工作人员也表示,暂未收到玻璃窑炉停火的相关文件,公司目前正常生产经营。
“公司尚未出台正式的减产通知。”安彩高科投资者热线接线人员称,目前公司满产满销,上半年由于抢装潮,销量没有太大问题,但价格偏低,预计下半年市场需求会收缩。
减产背后
此次大规模集体减产,是行业长期积累的供需矛盾与价格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回顾2024年,光伏设备板块短期景气度筑底,主要系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压力。工信部2024 年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24全年主要光伏产品持续“量增价减”态势,1-12月,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同比下降39.5%、29.7%。
进入2025年,光伏行业进入出清进程,需求端的萎靡,成为光伏玻璃产量下降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最近,国内组件产量接连下降,需求快速走弱,而供应端受前期点火新增窑炉的影响反而开始上升,导致国内供需错配,玻璃企业库存开始上升。
相反的是,当前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已处于历史低位。与行业高景气时期(如2020年光伏玻璃价格曾达40元/平米)相比,当前价格已暴跌超70%,跌至历史低位。低价竞争难以持续,迫使企业寻求“控量保价”。
事实上,行业自救的努力早有端倪。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数家光伏企业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组织下,签订了自律公约。参与签约的企业包括隆基、协鑫、晶科、晶澳、天合、正泰、一道新能、爱旭、东方日升、捷泰、通威等等。消息人士透露,自律公约主要目的是控产,但没有规定具体配额。
破局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烈内卷的国内市场之外,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光伏玻璃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缓冲与发展空间。
一方面,海外产能紧俏。与国内过剩形成对比,海外光伏玻璃产能仍相对紧缺,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创造了机遇。
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出海,头部企业已行动起来。亚玛顿董秘刘芹透露,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在阿联酋投资建设年产50万吨光伏玻璃生产线的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推动海外光伏玻璃产能的有效布局”。这标志着中国光伏玻璃企业正加速“走出去”,寻求更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