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开抢?欧盟新规强制中企技术转让
近日,欧盟计划出台针对性新规,为中国企业进入其关键市场设置多重限制性条件,其中强制技术转让等条款引发广泛关注。据《彭博社》披露,该新规作为《工业加速器法案》立法提案的一部分,将于 11 月正式出台,虽名义上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但其核心目标直指在新能源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
欧盟新规的核心具体内容
- 强制技术转让:明确要求进入欧盟关键市场的中国企业向欧洲转让核心技术,尤其聚焦电动汽车电池等欧洲产业薄弱领域,如电池技术知识的转让被列为重点内容,旨在填补欧盟车企与中国同行的技术差距。欧盟甚至计划将技术转让条款写入官方文件,通过制度形式固化这一要求。
- 本地化配套要求:设定明确的本地化采购与用工比例,要求外资车企在当地采购特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欧盟商品及劳动力使用占比不低于 40%,外资控股工厂还可能被强制要求雇佣欧盟员工。同时,产品需在欧盟境内实现超 50% 的增值加工,确保投资对本地经济的贡献。
- 企业结构限制:可能强制要求中国企业在欧盟组建合资企业,部分消息显示外资持股比例或被限制在 50% 以下,以此强化对技术和运营的管控。
- 差异化审批倾斜:在强化对外资企业约束的同时,新规将简化欧盟本土企业的审批流程,通过政策倾斜扶持本土产业发展。
10 月 14 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为新规辩护,称欧盟欢迎的 “真正的投资” 必须具备创造就业、实现价值增值和技术转让三大属性,甚至宣称此举是 “效仿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做法”。这一说法遭到外界质疑,因为中国从未在法律中规定外企必须转让技术,中外企业的技术合作完全基于市场契约与自愿原则。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 10 月 15 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达立场: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坚决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实施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
欧盟此举被普遍解读为产业竞争力下滑背景下的保护主义应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2025 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已达 25%,比亚迪 ATTO 3 连续五个月位居欧洲最畅销电动 SUV 前三,这让依赖传统制造业的欧盟感受到巨大压力。为应对潜在的技术外流风险,中国已提前布局,今年 7 月商务部与科技部联合调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电池用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列为限制类条目,筑牢核心技术安全防线。
分析指出,欧盟以 “技术换市场” 的强制要求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可能引发贸易反制,对中欧经贸关系造成冲击。目前,比亚迪已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宁德时代计划与 Stellantis 集团在西班牙共建 40 亿欧元电池工厂,这些正常商业布局或将因新规面临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