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康复新纪元:具身机器人携手脑机接口,构建人本化康复新生态
在上,智能康复产业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它不再是单一设备的竞争,而是“具身机器人”与“脑机接口”两大技术路径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来自傅利叶、傲意信息、念通智能、万瞬医学的四家企业代表,共同描绘出一幅从“功能代偿”走向“功能重塑”、从“临床场景”延伸至“居家社区”的智能康复新图景。
具身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到“有温度的康复伙伴”
作为一家从康复场景出发的智能机器人企业,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覆盖"GRx系列人形机器人、智能康复港、伽利略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开源产品"的全栈式产品矩阵。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复创新产品总监 杨志豪
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傅利叶康复创新产品总监杨志豪认为,具身智能正在为康复领域带来新的可能,而设计优秀人形机器人的前提,是深入理解人体自身的生理结构。
傅利叶GR-1作为首代通用人形机器人,具备44个自由度与230N.m最大关节扭矩,支持二次开发与大模型接入。2024年发布的GR-3实现多项升级:自由度提升至55个,单臂负载达3公斤,并突破软包覆工艺与触觉交互设计,在头部与躯干分布31个触觉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感知触摸并做出神态回应。
GR-3集成全感交互系统,通过麦克风阵列实现声源定位,借助视觉模块完成动态视线追踪与人脸识别。杨志豪强调,这种能力使人形机器人不再仅是执行任务的机械结构,而能在康复过程中提供情绪支持、音乐陪伴与心理安抚,成为“有温度的康复伙伴”。
展望未来,杨志豪表示康复机器人将与脑机接口、肌电信号等技术进一步融合,实现更精准的人机交互与康复干预。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康复大厅、养老机构等场景,通过视觉与语言模型结合,辅助动作纠正、监测专注度,并开展任务导向型训练,推动康复从功能训练迈向身心协同的新阶段。
脑肌电桥接:以肌电为“放大器”,破解运动意图解码难题
面对全球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神经疾病负担加重,传统康复手段对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有限。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华续赟指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运动意图的精准解码,并提出创新思路:将肌肉视为脑电的“外在放大器”,通过肌电信号反推大脑运动指令。
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 华续赟
该路径的核心在于建立“脑—肌”协同解码系统:首先通过康复训练降低患者痉挛电位,强化与运动意图对应的肌电表达,使肌电成为脑电的可识别外在载体;进而利用成熟的接口技术控制外骨骼设备,形成闭环干预。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本体感觉反馈、视觉提示及神经调控,可增强脑卒中患者的皮质肌肉耦联(CMC),其在不同频段(α、β、γ)的特征恢复为运动解码提供关键支撑。
在与傲意公司合作的临床实践中,基于“脑—肌—轻电外骨骼”的系统已取得积极成效:许多手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经干预后,可借助外骨骼完成此前无法实现的抓握等动作,主观反馈“重获对手的控制”。在商业化层面,华续赟强调,单纯依赖To B的脑机接口设备销售难以盈利,而将“脑机接口训练”作为前端服务,结合“智能辅具”作为增值输出的组合模式,可能更具市场可行性。
康复脑机接口:临床验证加速,居家康复成为可能
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束小康
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小康分享了康复脑机接口从技术研究到临床落地的关键进展。他指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国家标准已于2025年9月正式批准,并将于2026年实施,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依据。在脑卒中康复领域,传统康复手段效果有限,而脑机接口通过识别患者运动意图,结合实时反馈,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训练,显著提升了康复效率。
目前康复脑机接口主要采用同步式范式,即在系统提示下进行运动想象,虽对算法要求较低但效果稳定。临床层面,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已验证其疗效,例如华山医院研究显示患者经20天治疗后评分平均提高8分,天坛医院针对296例患者的大规模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首款家用脑机接口康复设备已于2021年获得CE认证,标志着该技术正逐步走向居家化、普惠化。
闭环神经调控:从震颤抑制到睡眠干预,拓展脑机接口应用边界
万瞬医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 戴晨赟
万瞬医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戴晨赟介绍了其研究所围绕“闭环神经接口技术”孵化的三个前沿方向,展现脑机接口从信号解码到精准调控的医疗应用潜力。
(1)可穿戴腕表:无创抑制手部震颤。该团队研发了一款高集成度腕表,结合信号解码与电刺激调控功能,用于抑制特发性震颤和抽动症等运动障碍。设备通过干电极实时检测手抖信号,并自动生成刺激参数,反向抑制震颤。实验显示,佩戴30–40分钟后,患者手部稳定性显著提升,可完成画圈等精细动作。该方案为传统脑深部电刺激(DBS)提供了一种无创替代选择。
(2)脊髓刺激系统:重建截瘫患者行走功能。与复旦大学合作的项目聚焦于截瘫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系统通过解码大脑运动意图,精准刺激脊髓相应神经根,驱动下肢完成步态动作。目前已在动物实验和3例临床患者中验证可行性,患者术后可借助系统实现抬腿、迈步等基础动作。团队正探索将这一逻辑扩展至偏瘫患者,借助健侧信号驱动患侧运动。
(3)睡眠监测与调控系统:构建无感闭环干预生态。团队开发了一款集成心电、呼吸、体动与睡姿监测的薄床垫,可在无感状态下完成睡眠分期与疾病筛查。未来计划将该系统与电刺激神经调控平台联动,针对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问题形成闭环干预:在监测到异常呼吸时自动触发刺激,并在识别睡眠阶段的基础上调控入睡困难问题。该方向被视为脑机接口从临床走向消费级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小结
不难看出,智能康复产业已进入“软硬结合、系统融合”的新阶段。具身机器人提供具身化的交互载体,脑机接口实现精准的神经调控,二者协同正推动康复从传统的、被动式的训练,迈向主动、个性化、人本化的新纪元。